在野外行车时,应合理选择行车道路,力求保持平稳行驶,保证行车安全,如图9-28所示。选择行车道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宽不选窄 尽量在较宽的道路中间行驶,既可保留情况变化时的处理余地,又可以降低影响要素对速度的影响,保持车速较小变化,提高路况处理的安全保证。
(2)选平不选偏 汽车在偏坡路上行驶时,会改变汽车的重心点,使离心力增加,稳定性变差,操作难度增大,极易造成翻车。当在雨天行驶时,偏坡路又极易造成车体側滑,产生横置。因此,汽车行驶在偏坡路上时,要选平坡。如果条件不能满足,则要尽量正向通过,变偏坡为正坡,努力保持车体的横向水平位置。
(3)选中不选侧 一是行驶路线要居中,保持在道路中央行驶。其好处是,当任何一侧出现情况时,都有躲避绕行处理的余地。同时,居中行驶保持了与道路边线最远的位置,可最大限度地削减路边障碍对行车的影响,便于集中精力驾驶。
二是在情况要素构成的行车通道中间行驶。当汽车左右两侧都有情况要素出现时,在行车通道的断面上保持居中通过,可以实现对两侧情况同等的安全间距,再配以速度操作,即可提高处理的安全系数。居中行驶是情况处理的一种基本手段。
4)选缓不选急 当汽车进入弯道行驶时,如果道路较宽,对面又无来车时,为保持行驶车速不受太大影响,可以通过选择路线对行驶弯度进行改造。在进入拐弯前提前做适当调整,扩大弯道的行驶距离,从弯道的内切点附近通过,使汽车以小于道路的弯度驶过,既保持了行驶平稳,又保持了行驶车速。应注意的一点是,在对面有来车,或山体及建筑物遮挡视线而进行该种操作时,必须在有路权的道路中心线右侧行驶,不可使车辆越过中心线进入左侧。
5)选硬不选软 松软的道路会增加汽车的行驶阻力,造成动力不足,不仅使行驶车速降低,同时可能产生换档操作。因此,行车时要选择地质坚硬的路面,避开松软地面。一般来说,靠道路中心经车轮反复碳轧的部分比较坚硬,靠道路边缘比较松软。尤其是在雨路上行驶时,路边虽无明显变化,但被雨水浸泡后,内部土质已被软化,车轮一且进入,极易被陷住。
6)选水不选泥 雨后道路,在土质较为松散的地方,雨水或者顺坡流出或者渗入土中润湿土壤,因此道路表面看不到积水;土质坚硬且较低洼处,反而能积蓄一些雨水。若局部有水积存,一般说明土质比较坚硬,如果有其他车辆通过的较浅车辙,则更能说明土质坚硬。另外,从有泥处通过时,车轮会粘满稀泥而形成滑转,而从积水处行驶时,水可防止稀泥粘住车轮,使车轮保持与硬底的附着咬合,维持汽车行进。但应注意,汽车在水中不可行驶过快,以防车轮獸起的水花造成电器部件短路熄火。
7)选旧不选新 在泥泞路上行驶时,为保证安全通过,选择路线时要坚持选旧不选新,即选择原有的车撤路线行进,不要轻易新辟路线。这是因为原有的车撤部位经车轮反复碾轧,虽然车敏较深,但是底部较硬,附着系数较高,通过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没有车的地方,虽然表面条件较好,但是内部可能早已浸泡松软,软质土层较厚,不负重压,一且车轮驶入很有可能陷住,不可贸然行事。
(8)选单不选双 这是处理路面障碍时的路线选择方式。在行车时,各种影响要素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可改造和变化的。在情况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同时产生处理要素,否则会造成精力分散,高度紧张。要采取化简的办法,单一分别处理。尤其是当静态情况与运动情况同时存在时,可通过提前变换车来避免三者同时交会,或者利用障碍点之间的横向宽度使车体靠近静态情况要素一侧行驶,降低或消除另一侧情况要素对行车的影响,以便集中精力观察,安全通过。
9)选重不选轻 当无法错开车体两側的影响要素,而必须同时处理时,必须要以危险性较大的情况要素为主来选择行车路线,在观察上将其作为重点,在车位上尽量将其错开,保持可靠的安全距离通过。在轻重区别上,路面静态要素,路内情况要比路外情况重要;在动态情况中,运动速度快的要比速度慢的重要,近处的要比远处的重要;在混合情况中,运动情况要比静态情况重要。
⑩)选直不选弯 汽车保持直线行驶是实现平衡运动的保证条件。直线行驶可以避免离心力的生成,从而可提高行驶速度。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除了道路形态变化或情况要素影响之外,不可随意曲线行驶,在路线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较直的行车通道。
(11)选颠不选弯 当汽车载人行驶时,汽车曲线行驶会造成人员晃动,易挤伤或摔下乘员,增加不安全因素。另外,为了躲避地面情况而转向,会使汽车驶向路的一侧,容易出现树枝伤人事故。因此,当汽车载人行驶时,不要随意转动转向盘,在情况处理上要把保持平稳行驶放在第一位。对一些小的地面障碍,可骑压通过,宁可颠一下也尽量少转动转向盘做绕行行驶。一般来说,人员对颠跳的承受能力要比对见动的承受能力要强一些。
(12)选弯不选颠 当汽车载货行驶时,由于重量较大,且货物与汽车结为一体,如果出现颠跳,货物与车体会产生共振,使汽车底盘承重成倍增加,造成机件损坏。因此,载货不同于载人,要严格控制颠跳。在路线选择上要以防颠跳为主,对地面凸出的障碍尽量采取转向绕行。转向时要做好车速配合,尽量减小离心力,以防形成新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