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汽车制造厂在车辆上配备全新功能的控制和诊断系统。该系统在车辆发生故障时可以警示驾驶,并且在维修时可经由特定的方式读取故障码,以加快维修时间,这便是车载诊断系统,也称为OBD系统。 OBD的英文全称是 On Board Diagnostics,翻译成中文就是车载诊断系统。车载诊断系统如图1-1所示。 到了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气资源局(CARB)开始制定法规,要求各车辆制造厂在加利福尼亚州销售的车辆必须配备OBD系统。在这些车辆上配备的OBD系统被称为OBDI系统(第一代车载诊断系统)。OBDI系统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①仪表板必须有发动机故障警告灯(MIL灯,也称为排放警告灯),以提醒驾驶者注意特定的车辆系统已发生故障(通常是与废气控制相关的系统)②OBDI系统必须具有记录和传输相关废气控制系统故障码的功能。 ③监控的电气组件必须包括:氧传感器、废气再循环装置(EGR装置)燃油箱蒸气控制装置(EVAP装置)。 起初加利福尼亚州大气资源局制定OBDI标准的用意是要减少车辆废气排放以及简化维修流程,但由于OBDI标准不够严谨,遗漏了三元催化器的效率监测、油气蒸发系统泄漏侦测以及发动机失火检测等内容,导致烃类化合物排放增加再加上OBDI系统对监测线路的敏感度不高,等到发觉车辆出现故障时再进厂维修,事实上已排放了大量的废气。OBDI标准还会引起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各车辆制造厂发展了自己的诊断系统、检修流程、专用工具等,给非特约维修站技师的维修工作带来许多问题。
因此,加利福尼亚州大气资源局开始发展第二代车载诊断系统(OBDI系统)OBD系统可在发动机的运行状况中持续不断地监控汽车尾气,一旦发现尾气超标,就会立即发出警报。当车辆的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警告灯(MIL)灯或检查发动机(Check Engine)警告灯点亮,同时发动机控制模块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并且通过诊断仪可以将故障码从发动机控制模块中读出。根据故障码的提示,维修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故障性质及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