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S320车身前部高度过低

来自:来源网络
7年前
已收藏
收藏
阅读数
441
回复数
0

背景

车型:奔驰S320,底盘型号为W220,发动机型号为112型。VIN: WBD2201651A222371。

现象

据驾驶员介绍,由于左前轮减振器的气囊出现漏气,在某修理厂更换了该减振器总成。此后却出现了两个前轮悬挂部位的车身高度过低的故障问题,而且经过反复调试,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在奔驰W220底盘的S320车型中,配置的是空气悬挂AIRmatic系统,4个车轮都采用了带气囊元件的减振器总成,即车身高度取决于气囊的充气量。本例故障从车辆外观来看,后部车身高度基本正常,前部车身高度明显偏低,前轮的胎面几乎贴在了翼子板罩上,车辆已无法正常行驶。

方案

首先对AIRmatic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试验,启动发动机,仪表板没有关于AIRmatic的故障信息显示,按动仪表板中央的高度调节按钮,空气压缩机开始运转,前、后部车身徐徐升起。当达到正常高度后,按动高度调节按钮,令空气压缩机停止。不到Imin,前部车身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故障状态。也就是说,整个车身的高度都无法保持在设定状态。 连接STAR诊断仪进行自诊断,选择S级W220165车型,在控制模块中,先取AIRmatic电控系统,查询故障信息,没有故障码储存。继续在“Actual values”诊断功能中查看车身高度的实际数值,此时诊断仪显示的左前高度值为-lmm、右前高度值为-6mm、后部高度值为-lmm。为了消除车身实际高度与AIRmatic系统所设定的高度值之间的误差,选取并激活 “Actuations”诊断功能中的车身高度自动调整子功能,在激活该功能的同时,诊断仪显示了车身高度值的变化量。当车身高度自动调整功能完成之后,左前高度值变为Imm、右前高度值变为Omm、后部高度值为-lmm。再次观察实际的车身状况,前部车身高度没有改善,依然严重偏低。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执行车身高度自动调整功能期间,高度值的变化量非常小,因此,车身实际高度不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二是经过车身高度自动调整功能之后,左前、右前、后部的车身高度值,已尽可能地接近了设定值,即3个高度值都接近或等于Omm,这也是AIRmatic系统的默认值,因此,也就无法通过人工方式对车身高度进行有效调节,高度调节按钮只能暂时调控车身,一旦调节功能停止工作,系统将自动调控车身恢复到原先的高度设定状态。 为何会出现这种故障问题,笔者经过初步分析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在前期作业过程中,高度传感器没有正确安装到位,车身高度的测量值产生了较大误差;二是使用了专用诊断仪的专项功能,对车身高度重新进行了标定,但由于操作方法不正确,造成前部车身高度标定错误。因此,接下来的检修工作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将车辆举升起,检查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状况。该车共配置了3个高度传感器,两个前轮悬挂各用1个,后轮悬挂共用1个。检查结果,3个高度传感器均安装正确,与悬挂控制臂相连的连杆没有产生弯曲或变形等问题。另外,通过检测仪查看到的高度传感器数据值,均在2. 00~3.OOV标准值范围内,因此,完全排除了传感器故障的可能性。接下来就是要通过诊断仪的专项功能,对车身高度的设定值重新进行标定。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使用千斤顶将前部车身调整至正常的高度状态,然后执行检测仪的“Control unit adaptation”诊断功能,按照界面的提示输入标定的数值。这里要注意,所输入的数值必须在标准值范围内,即前部车身数值在4.8—5.5范围内,后部车身数值在-1.9~-1.4范围内。笔者实际输入的数值为:左前5.0、右前5.0、左后-1.7,右后1.7。按F3键确认,AIRmatic控制模块即对目前的车身高度值进行记忆,并作为新的设定值进行储存。标定工作完成之后,重新启动车辆,车身高度能够维持在正常高度状态。路试效果良好,检修工作至此结束。

备注

更换单侧减振器造成车身高度不正常的故障,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并不多见,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还有可能是另一侧减振器老化造成的连带影响,在这里不必细谈。而本例所采用的高度调整的标定方法,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检修人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因为类似的故障问题通常还会出现在:车辆长期使用或碰撞造成的悬挂变形、减振器长期使用造成的自然长度缩短、更换AIRmatic 控制模块的初始化安装等,这些情况都需要用到此功能,因此,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检测功能。 按照维修资料提供的标准作业方法,在进行标定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仪器对高度传感器的连杆角度进行测量,此角度值即为前面标定过程中的输入值。虽然这种方法足够准确,而用于测量角度的专用仪器却并不普及。笔者通过实践,证明采用其他替代方法,忽略掉专用仪器测量角度这一环节,直接使用STAR诊断仪进行操作,同样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本例检修过程中,笔者先采用人工将车身调整至正常高度,然后再使用诊断仪进行标定。而实际上,在“Control unit adaptation”这项诊断功能中,本身就具有类似的调整功能,能够分别对各部悬挂的高度进行调整,然后再输入标定值。这两种方法都简单易行,可以反复进行操作,安全可靠,不会对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值得广大维修人员作为参考。

上一篇下一篇
参与回答(0条评论)
用户头像
上传
用户头像
{{item.nickname}}{{item.pubtime}}回复
回复图片
用户头像
上传
用户头像
{{item1.nickname}}回复 {{item1.othername}} {{item1.pubtime}} 回复
回复图片
用户头像
上传
查看全部回复{{item.replylist_count}}条 查看全部
收起回复 收起全部
{{isLoadList==1?'加载中...':(isLoadList==2&&(list.length <=3||(list.length>3&&!is_hidden))?'没有更多内容了':'查看更多回答')}}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