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一辆上汽通用五菱之光6360型微型客车
现象
用户反映该车最近油耗增高,且连续行驶30km后,个别车轮出现发热现象。
分析
从结构上看,空气控制阀的柱塞由止动键定位,以控制柱塞的移动量,从而控制最终进入真空伺服装置的真空和空气量。图1为止动键未变形之前未实施制动的状态,空气控制阀柱塞、空气控制阀左移,即打开空气控制口、关闭真空控制口,起到增压(制动)的目的,反之为解除制动。
在分解该车真空助力器时,笔者发现其止动键变形,并与踏板施力方向一致,这是由于驾驶员的不良操作习惯所致,也是导致制动拖滞的一个原因。发动机在大负荷工况时,止动键变形,导致空气控制阀柱塞向左移动,空气控制阀也产生位移,改变了原来的正常位置。
图2为未实施制动的情况下,出现微制动保持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若发动机小负荷工作,真空气室的真空度小,真空控制口、空气控制口处于打开状态,制动踏板下沉量不大;若发动机大负荷工作,空气控制阀柱塞随止动键的变形而向左位移,致使助力器的左腔(A腔)和右腔(B腔)产生压力差,此压力差较小,真空气室的真空度相对增大,致使动力活塞向左产生位移,同时带动反作用盘,空气控制阀柱塞、空气控制阀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产生左移趋势,此时空气控制口开度增大,右腔的少量真空被少量空气取代,最终使制动主缸推杆产生左移的趋势,各车轮轮缸产生张力(即制动力)。此制动力非驾驶员所为,是由于空气控制阀失效所致。在此状态下,由于真空控制口未完全关闭,空气控制口未全开,所以制动主缸推杆产生的向左的位移量较小,故车轮处于微制动保持状态。
如图2所示,P1为膜片回位弹簧弹力;P2为膜片右侧压力(一个标准大气压);P3为真空气室左腔压力,3=(F真空吸力)×(S膜片面积);为由止动键变形而导致的空气控制阀柱塞向左移动的力。真空助力器制动保持、制动加力和解除制动三种状态的力学分析如下:当P3
方案
通过车主了解到,该车使用时间不到一年,制动系统无维修经历。经仔细检查,各车轮均无漏油现象,但两前轮轮辋明显比两后轮轮辋温度高。该车采用串联式制动主缸,前、后轮是各自独立的液压管路。维修人员初步判断为:①车轮制动间隙不均;②液压制动管路内有空气;③制动液变质或有杂质(一般应1-2年更换一次);④混用了两种不同牌号的制动液。 检查制动蹄厚度为6.0-6.5mm,制动片厚度为10.0-11.5mm;制动鼓及制动盘工作表面无明显划痕,磨损量不大于0.5mm,均在技术标准要求范围之内。检查制动鼓内表面无局部烧伤、硬化现象,制动盘无翘曲及变形。在排除了制动管路中的少量气泡后,按技术标准调整制动间隙(前轮为0.30-0.35mm,后轮为0.20-0.25mm)。试车,制动效果良好,车轮无发热现象。维修人员认为故障已经排除,遂通知车主将车接走。 该车行驶30km后,车主打电话说又出现故障了,表现为不加油车就不走,不能滑行。笔者根据维修人员反馈的信息,结合该车的结构原理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故障出在真空助力器上。经检查,该车怠速时的真空度为28kPa,无负荷高速时为3.0kPa;单向阀密封性良好,制动性能正常;制动踏板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有少许下沉量,但制动踏板回位弹簧完好。 笔者认为故障出在真空助力器的空气控制阀部分。更换真空助力器后,踏板不再出现下沉现象。在怠速和高速状态下路试,车辆起步、提速顺畅,在30km/h时挂空档,滑行距离大于20m。在各种情况下反复测试,车辆行驶和滑行时的非正常减速现象消失,故障排除。
备注
空气控制阀柱塞的定位止动键应选用弹性和强度较好的优质钢材; 汽车生产厂家在使用说明书中应强调规范操作及使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