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汽车制造商就开始广泛使用电喷发动机。电喷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就设有第一代车载故障诊断系统。以后车载故障诊断系统逐步在微机控制的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巡航系统中相继得到应用。该系统能在电控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随时监测系统中各部分的工作状况,当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信息存储在微机中,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按规定方法跨接诊断连接器中的相应端子,对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进行分析、诊断。OBD是英文 On- Board Diagnostic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即车载诊断系统。该系统连接汽车上各系统电控单元(ECU),例如发动机ECU、自动变速器ECU、 ABS ECU、安全气囊ECU等。当这些电子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故障码存储到ECU中,通过故障指示灯及报警蜂鸣器等方式提示驾驶者车辆某些系统出现故障,随后汽车维修技术人员便可以通过车载诊断系统检测读取这些故障码进行下一步车辆维修,如图4-1所示。OBDI系统。 OBD的概念最早是由通用汽车(GM)于1982年引入的,其目的主要是监测排放控制系统。一旦发现故障,OBD系统就会点亮仪表板上的一个指示灯以通知驾驶人员,同时在车载计算机(通常称作发动机控制单元或模块,即ECU或ECM)内记录一个代码,这个代码可通过相应设备获取以便于故障排除。通用汽车提出这一概念引起加利福尼亚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的高度重视。19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要求所有的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个类似通用公司的车载诊断系统,便于识别出车辆电控系统的故障,这个系统被称为第一代车载诊断系统(OBDI),早期的OBD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只监测氧传感器、EGR系统、供油系统和发动机控制模块。它没有要求汽车厂和车型之间任何标准化的故障码和步骤,也不探测许多种会造成排放升高的发动机管理问题。OBDⅠ没有统一的标准,OBD连接器插口、故障码、通信协议等形式内容大都不同给电控汽车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带来了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