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基本原理:

来自:℡浪子
3年前
已收藏
收藏
阅读数
136
回复数
0

1.故障信息记录: MT20U电子控制单元不断地监测着传感器、执行器、相关的电路、故障指示灯和蓄电池电压等,乃至电子控制单元本身,并对传感器输出信号、执行器驱动信号和内部信号(如氧闭环控制、爆震控制、怠速转速控制和蓄电池电压控制等)进行可信度检测。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出现故障,或者某个信号值不可信,电子控制单元立即在RAM的故障存储器中设置故障信息记录。故障信息记录以故障码的形式储存,并按故障出现的先后顺序显示。 故障按其出现的频度可分成“稳态故障”和“偶发故障”(例如由于短暂的线束断路或者接插件接触不良造成)。 2.故障状态: 如果一个被识别到的故障出现的持续时间第一次超过设定的稳定化时间,ECU就认定它是一个稳定的故障,并将它储存为“稳态故障”。如果这个故障消失,就将它储存为“偶发故障”和“不存在的”。如果这个故障重又被识别到,则它仍是“偶发故障”,但是“存在的”。历史故障并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使用。


3.故障类型: ①对电源正极短路。 ②对地短路。 ③断路。 ④信号不可信。 4.四种故障类型: ①最大故障,信号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 ②最小故障,信号超过正常范围的下限。 ③信号故障,无信号。 ④不合理故障,有信号,但信号不合理。 5.跛行回家: 对于一些被识别到的重要故障,当其持续时间超过了设定的稳定化时间,ECU会采取适当的软件对策维持发动机的运转,使车辆不至于在路途中抛锚。 6.故障报警: MT20U电喷系统带有故障指示灯。当一些重要部件如ECU、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爆震传感器、氧传感器、喷油器、怠速执行器步进电动机的两个驱动级、空调继电器、风扇继电器等发生故障时,ECU会通过故障指示灯发光报警,警告车主,车辆已经进入故障模式,直至该故障位复位。 7.故障读取: 发动机运转时,若系统或零部件岀现故障,发动机故障指示灯会自动点亮,以提醒车辆驾驶人及时检查和维修。 在应急故障处理时,也可通过特殊的操作,使发动机故障指示灯频闪以读取发动机故障码,这是最经济获取故障码的手段。操作方法如下。 (1)检查并确定: ①蓄电池电压应能确保发动机的启动转速。 ②发动机及整车附件处于关闭的状况。 ③节气门完全关闭。 ④变速杆置于空挡。 ⑤关闭点火开关。 ⑥将故障诊断插头中诊断请求引脚1用导线对地线引脚4或5短接。 ⑦将点火开关转至ON,但不得启动发动机。 若系统当前存在故障或故障排除后而未清除历史故障码,发动机故障指示灯将以一定的规律闪烁,输出系统所检测出的故障码。读取故障码的同时,怠速控制阀将进行复位动作,故障码读取完毕后,关闭点火开关,拔除诊断请求短接导线,诊断插头接口定义见图4-119。 (2)指示灯闪烁报告故障的规律: ①依据故障码记忆的顺序显示故障。
②故障码之间停顿3.2s,数字以亮0.45s、灭0.4s频率闪烁,数位之间停顿1.2s。 ③数字0闪烁10次,其他数字与闪烁次数对应。 说明:故障排除后,建议使用故障诊断仪清除故障码,以免影响下一次维修时对故障的判断。 诊断插头接口针脚布置见图4-120。 8.故障信息记录的清除: 点火开关接通时,虽然已经出现但未能保持到稳定化时间结束的故障信息不做记录。当发动机成功启动过一定的次数后,故障码即会被自动清除。利用故障诊断仪,通过“故障存储器清零”指令将故障信息记录清除。拔下ECU的接头或拆下蓄电池电线,将外部RAM中的故障信息记录清除。当故障被排除后,存储器中的故障信息记录应予以清除。
9.故障查找: 通过上述手段获得了故障信息记录以后,只是知道了故障发生的大致部位,但是并不等于故障已经查到。因为引发一条故障信息的原因可能是电气元件(如传感器或执行器或ECU等)损坏,可能是导线断路,可能是导线对地或对蓄电池正极短路,甚至可能是机械故障。 故障是内在的,其外在的表现结果是各种症状,发现症状之后,首先要用故障诊断仪或者根据闪烁码检査是否有故障信息记录,并且根据故障信息排除相关的故障,然后根据发动机症状查找故障。

上一篇下一篇
参与回答(0条评论)
用户头像
上传
用户头像
{{item.nickname}}{{item.pubtime}}回复
回复图片
用户头像
上传
用户头像
{{item1.nickname}}回复 {{item1.othername}} {{item1.pubtime}} 回复
回复图片
用户头像
上传
查看全部回复{{item.replylist_count}}条 查看全部
收起回复 收起全部
{{isLoadList==1?'加载中...':(isLoadList==2&&(list.length <=3||(list.length>3&&!is_hidden))?'没有更多内容了':'查看更多回答')}}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